第(3/3)页 对于这次的登基大典,他并没有设计太过于张扬复杂,只是祭祀天、地、日、月、社稷、太庙,最后接受百官朝拜,虽然有点简陋,但是相比于其他造反的人而言,已经是相当正规的了。 当诏书宣读完毕,万岁的山呼声再次响起! 祭祀完天坛,仪仗大队再次朝着地坛而去,为了建设这五座祭坛,足足征用了上万民夫徭役,花费四十余万两银子,耗时近三个月。 虽然花费确实不少,但苏浩却觉得挺值的,因为随着登基大典临近,他能够感觉到,他手下那些士卒都变得越来越自信,士气也越来越高,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哪怕是廖青 他们也一样。 有大义和没有大义是完全不同的,没有大义,哪怕之前在青州府、来州府所向披靡,但所有人的心里都不自觉地感觉到自己低了敌人一等,对方是正统,他是叛贼,这种心理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还不会出问题,可一旦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这种心理很可能会成为失败的原因。 一路祭祀了天、地、日、月四座祭坛后,仪仗队再次回到了皇宫,社稷坛是建在城内的,就在太庙的对面,一左一右,代表着社稷坛的地位。 祭祀完了社稷坛后,又来到了太庙,祭祀了太庙后,苏浩和百官才回到含元殿。 接受完百官朝拜后,苏浩正式开始给百官封官,文官方面:周贤为刑部尚书、侯远高为工部尚书、梁学为礼部尚书、胡上珩为户部尚书、唐绍波为吏部尚书、杜凤书为科部尚书。 对于行政系统,他并没有太大的改动,唯一改动的就是把兵部给撤了,增加了科部,其实六部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早已经相当成熟了,再加上朱元章把丞相撤了,以及内阁制度、五军都督府,可以说在控制官员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 可惜朱元章还是漏了一点,那就是兵部,没有撤消兵部,让文官有了染指兵权的机会,这才让大明的文武势力彻底失衡,文官的权力彻底压制了皇权。 或许是一开始朱元章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孙中竟然会出现堡宗这种天赋异禀的绝世人物吧,毕竟每个人都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他自己能从一个破碗开局,坐到君临天下的位置,他的子孙再废物,稳住江山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因为文官和武将的权力,他都已经给拆成了一盘散沙,丞相没了,文官没了领袖人物,五军都督府把天下兵权分成了五份,再加上皇帝直属的二十六亲军卫,而且五军都督府还在京城,不直接驻守地方,可以说,彻底断了武将割据地方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哪怕皇帝不上朝,不理政事,这大明都不会出现权臣。 可惜朱元章没有想到,他孙子的孙子会直接把满朝实权勋贵一勺给烩了,同时还丢了二十六亲军卫的大部分兵权,让文官一举压制了武将和皇权。 而他把兵部撤了,等于彻底断绝了文官染指兵权的可能,后世已经证明,军政分权是最适合的。 而撤了兵部后,他增设了科部,这是从礼部拆分出来的,主要负责科举,如今儒家被他踢了,而诸子百家的科举需要的知识太多太杂,单单礼部是很难一力承担的,所以他才把科举拆分出来,而礼部那边他也增加了管理天下书院的权力,所有书院都要在礼部登记,接受审批。 而这两部也是他为文官设的修罗场,毕竟想要扩大学派影响力,肯定得有书院,礼部自然不能放手,而科部则决定了一个学派有多少人能进入官场,自然更不可能放手,想要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先从礼部和科部这两个修罗场杀出来再说吧。 当然了,打一棒自然得给一颗糖,他还保留了内阁制度,现在唯一进入内阁的是周贤,负责总理所有政务。 而作为党争打手的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也给加上了限制,六科给事中只能弹劾本科内部的官员,而不是和疯狗一样四处乱咬,都察院的职责他并没有更改,依旧是风闻奏事。 虽然他可以也将都察院给限制起来,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上千年来,风闻奏事能够一直存在,说明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御史的权力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弹劾有没有用,还得看皇帝的意思,对于皇帝来说,御史就是一个打手,当然了,这也得是在朝堂没失控的情况下,像大明现在的情况,朱由检根本控制不了朝堂,御史只能沦为党争的打手。 至于武将方面,他还是采用了五军都督府的结构,只不过他把 发放士卒粮饷的权力拆分了出来,专门设置粮饷司,由他直辖,掌握了官职和粮饷,军队自然脱离不了他的掌控。 现在唐祥金他们要么是封为正一品的左右都督,要么是从一品的都督同知,接下来他还准备设立和内阁对等的军机处,当然了,和内阁一样,属于位低权高的兼职,不过现在地盘还不够大,兵马还不够多,军机处还不是那么急切。 除此之外,他还设了黑冰台,对标锦衣卫,第一任主官是廖青,锦衣卫的存在是皇权的有力保障,至于宦官,他暂时没有启用宦官的打算,因为以他现在的威严,并不需要宦官出面替他争夺权力。 第(3/3)页